榆林卫城城墙:不再只是空中楼阁
榆林素有小北京之称,尤其是六楼骑街、榆林老街、卫城城墙等,更是榆林的历史文化名片。然而上述文物古迹对大多数榆林人来说,既亲切又陌生。亲切的是,从小在榆林长大,城墙、古街、城楼已成为榆林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陌生的是,城墙和城楼很少对公众开放,市民只能欣赏城墙和城楼的外在美,而不能登上城墙或城楼一睹其风采。
11月28日,有市民向榆林百姓问政平台建议:“榆林市应参照西安古城墙管理办法,在保护城墙的同时,向公众适时开放城墙与城楼,让古迹更亲民更接地气,让更多的市民认识榆林、走进榆林,用实际行动建设大美榆林。”
榆林卫城为明清城堡古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锁红石峡,为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
据榆林市古城文物管理所所长张飞荣介绍:“榆林卫城城墙依托山形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城墙平面布局不规则,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城墙现存城门3座、马面15处、城楼2处。现存城墙总长5280.38米,内夯黄土,夯层厚8至12厘米,外墙砌以砖石,上设垛堞。”
张飞荣说:“据资料显示,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榆林卫城依山就势,临水筑城,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造就了榆林大漠边城独有的自然景观。榆林卫城城墙与城内外诸多建筑相互映衬,别具一格的空间格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我小的时候,经常绕城墙根跑,那时城墙保存得还比较完整。”今年58岁的张飞荣说。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得较为完整。随着时代的变迁,榆林卫城城墙常年遭受风雨侵蚀。上世纪80年代,更是遭到人为损坏。1983年,榆林县城墙文管所成立后,人为损坏现象才得到有效遏制。1986年,榆林县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榆林城墙的通告》。2013年,榆林市政府发布了《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近年来,我市先后对榆林卫城西城墙人民路南段、南门瓮城、南城墙东段、东城墙南段等进行了抢险加固和保护维修,榆林城墙得到有效保护。
今年11月6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文物建筑对公众开放。市文广局根据国家文物局文件精神,对榆林卫城城墙及城楼等文物建筑进行了开放可行性评估。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开放计划。目前,市文广局正着手进行榆林南门瓮城向公众开放的前期工作,“六楼”也将逐步向公众开放。
该局文物科科长闫惠说,榆林城墙及城楼属历史文物建筑,文物建筑要开放使用,必须在无安全隐患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可行性评估,评估开放使用对文物的影响,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开放计划。
据了解,目前,市文广局正在进行文物建筑现状调查、明确开放使用职责、开放可行性评估、制定文物建筑开放策略和计划等工作。闫惠说:“我们要查看文物本身有无安全隐患,是否具备基本的开放服务保障,是否符合消防、安全防范有关要求,保护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等。同时,要明确产权,只有开放使用方责任清晰,才能承担开放的各项工作,履行文物日常保护职责。开放使用方要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文物建筑开放策略和计划,明确开放区域、开放内容、开放时间、配套服务、保养维护、安全防范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张飞荣说:“目前,南门瓮城对外开放的初期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在元旦前可试行开放。凯歌楼现由榆林民俗博物馆进行‘老榆林民俗’陈列布展,也即将开放。万佛楼已对外开放,文昌阁与星明楼因体量小、承载能力差,故不宜对外开放,只能作为地标观赏性建筑。2007年,我们曾对钟楼进行过表面维修,近年来一直在对钟楼做安全监测,看有无倾斜情况,暂不具备开放条件。市收藏家协会将鼓楼作为宣传平台,在节假日开展一些展览、社区小演出等活动,方便市民参观。凌宵塔因处在棚户区改造区域,周边交通不便,暂不宜对外开放。”
闫惠建议:“城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景观,需要大家共同保护。希望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外来游客在参观游览城墙与城楼等文物古迹时,都能爱护、保护文物,使珍贵文物古迹得以保存与流传,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榆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